業務挑戰

解決方案

領導階層

資源中心

關於DDI

聯繫我們

BANI時代下製造業如何搶佔先機?「判斷力」是核心

>資源中心>前沿洞察>BANI時代下製造業如何搶佔先機?「判斷力」是核心

重大的變革往往意味著重大的機會。製造業想要抓住時代的機會,需要有系統地打造組織永續的力量,才能在升級轉型的大浪潮中取得先機。


組織的核心競爭力:判斷力

從工業1.0時代發展至如今以工業互聯網為標誌的工業4.0時代,人工智慧的迅速崛起改變了整個市場機制。許多企業明明還尚未適應VUCA時代,就又被擠進BANI時代了,於是組織對領導者的要求越來越嚴苛。然而無論時代如何變化,核心永久不變,若組織想維持長期的競爭優勢,就必須不斷加強此能力—判斷力。即在多變的商業環境下,如何快速決策、適時調整、應對挑戰、抓住機遇。

 

「判斷力」看似抽象,那我們先用一個更熟悉的名詞—「決策」,來逐步理解何為判斷力。乍聽之下,「決策」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,但我們今天談論的「判斷力」包含「決策」,且更具前瞻性,需要透過觀察、分析和評估做出客觀、準確和理智的判斷。它是決策的基礎,需要勇氣和決心、靈活性和適應性,還需要自我反省和學習沉澱。

 

《哈佛商業評論》的撰稿人亞歷山德羅·迪·菲奧雷曾提出「人工智慧時代的判斷理念」,並賦予判斷力極高的評價:隨著人工智慧系統上升到新的操作標準,判斷力將成為組織真正的核心競爭力,而企業若要快速適應變化,需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和安排組織的判斷力。可見這是一個勢在必行的行動方針,但每家製造業企業應該如何將其拆解,並制定策略,以落實行動呢?我們建議可以從行業共性、領導者共性和發展共性三大角度進行分析和規劃


行業共性:強計畫,弱決策

根據DDI過去十年的評鑑資料顯示,不同行業在應對同樣多變的市場環境時,存在著一些「同」:「計畫與組織」能力都很強;而普遍需要關注和提升「決策」能力。

初中階領導者十年領導力解碼數據.png


其原因可能有兩點:一是企業的試錯成本遠比個人或團隊高,不論何種行業,但凡選錯路,都需要時間進行緩慢的恢復,而末端使用者的謹慎和挑剔,也間接增加了機會成本,企業不得不先進行周密的調研和計畫,再決定是否投入。再者,「三思而後行」一直被人們所推崇,也練就了我們強大的計畫能力,在DDI的職能詞典中,「決策七部曲」所述的也正是「三思而後行」的實際執行。但有沒有可能讓「三思」快一點呢?

 

當我們從各行業聚焦到製造業,同樣看到了明顯的「強計畫,弱決策」趨勢。這與製造業的特性相關,製造業週期更長,投資更大,技術要求也更高,容錯率卻極低,需要有充分的耐心才能獲得成功。然而環境是不會停止變動的,因此在製造業持續轉型升級為高端製造的趨勢下,擁有判斷力的人才市場將緊縮。此類人才除了需要具備「可靠性」和「好奇心」外,最重要的是「自信果斷」,須能夠抓住時機,快速做出決策。對於製造業中的半導體行業,以及新能源行業而言,這種人才緊缺所帶來的限制超乎預期。由於這兩大新興行業投資大、技術要求高、研發週期長,故技術探索和創新存有較多不確定因素,如何平衡收益與風險成了一大難題,誰能有效做出這個決定,更成了首要挑戰。


領導者共性:高度謹慎,審慎冒險

汽車製造行業中,一個看似微小的零件錯誤,便會影響到整台車的品質和安全性;半導體行業中,製造精密的晶片需要高度精密的設備,以及嚴格的品質控制……這些就是製造業領導者每天面對的日常,也塑造了他們高度謹慎,注重每一個細節的領導風格。當他們半推半就來到了比VUCA更多變、脆弱的BANI時代,用不上過往的相關經驗,從高階到中階,再到初階,可能都開始「困惑」起來了。

 

從DDI過往十年的評鑑資料中,我們發現製造業中最多的是「際遇型高管」。所謂「際遇型高管」是指他們擁有較強的「執行力」和「結果導向」,面對挑戰時容易猶豫和糾結,簡而言之,他們雖然是組織裡的中流砥柱,但不是現階段組織急需的「判斷力」人才。

五個製造業高管領導力準備度落差項目.png


此趨勢也符合製造業的特性。和其他第三產業相比,製造業在組織形式和資源調配上都最接近「軍事組織」,依靠明確的流程和更嚴格的控制,來降低供應鏈中的不可預測性,從而更有效地執行計畫指令。隨著人工智慧的崛起和迅速普及,這些流程被替代的可能性很大,優化資源調配後,也能對組織帶來極大的價值,企業的高階領導者們此刻需要做的不再只是管理流程,而是積極發展人才,使他們能更好地完成那些無法被替代的創造性工作,如未來業務佈局、人才梯隊建立。

 

相較於製造業高階領導者的中長期規劃,初中階領導者普遍更關注在執行面。他們不僅對每一個生產步驟和流程瞭若指掌,並且能夠針對可能出現的問題迅速做出反應。製造業中,初中階領導者大多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和專業度,肯鑽研、廣涉獵。然而我們在分析製造業初中階測評資料時發現,「自信果斷」高分者較少。此指標代表一個人喜歡直接了當、承擔責任、挑戰他人的傾向,高分者往往敢表達自己的意見,樂於承擔領導的角色,這也是判斷力的一部分。


製造業轉型升級,人才緊缺.png


當各行業都處於技術探索和嘗試創新階段的時候,這股力量顯得更為重要—當高管確定了一個探索方向需要全體員工共同發力時,需要有人站出來,勇挑大樑,或是敢於發問,為初階員工爭取更多的保障。


發展共性:人才驅動,智慧打造

不破不立,何以破局?為了讓組織中具備「判斷力」的潛在人才,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強項,我們應當強調以下「三個關鍵」:


關鍵一:打造策略性人才管理體系


戰略一直在變,組織一直在調整,還有必要做人才盤點嗎?

有必要。正是由於環境不斷變化,對各類人才的掌控度才需要更及時,所有的目標都需要靠人來實現,只有清楚手裡有哪些兵,每個兵能做什麼,不能做什麼,在規劃計畫時才更有信心,發揮判斷力的機會更多。我們建議在確定商業策略的同時,並探討要實現這些策略有哪些關鍵職位,將人才盤點變成年度例行公事,並嘗試透過人才盤點資料,確認組織人才是否充足,人才結構是否健康,關鍵職位上的核心人才密度是高是低等問題。結合這些答案,定義出對組織最關鍵的幾項策略性人才專案,培養關鍵職位,以點帶面補強人才管理體系


人才管理體系.png

 

關鍵二:組織整合的人才培養體系


如果關鍵一說的是剛需,那麼關鍵二就是談儲備。面對年年改變的策略,年年調整的結構,人力資源部門不能一直被動下去,我們也需要從變化中尋找不變的共性。DDI建議企業可以根據策略與業務變化,重新建立用人標準,及時對各階層的人才樣貌做出調整,可使用「N+X」原則,制定通用能力和特殊能力,讓看似不會變通的人才標準,具備靈活適應性。例如「判斷力+數位敏銳度」的組合,一個是在多變環境下,領導者的基本能力,另一個是數位化轉型初期特別強調的能力。隨著組織對各類系統和數位化流程的逐漸適應,便可以用新的特殊能力取代「數位敏銳度」。

 

定位了實現策略所需的關鍵職位,掌握了組織目前的人才現狀,還有可持續更新的人才標準,便可著手搭建高階、中階、初階聯合的培養體系,因應不同階層適合的培養方式,靈活選用工具教學、行動學習等,讓組織也習慣發展式輔導與授權。

可培養體系.png


關鍵三:聚焦人力資源夥伴賦能


組織與業務的提升離不開人力資源夥伴的支持與陪伴,「三支柱」理論的盛行也加強戰友角色的重要性。因此我們建議在打造人才管理和培養體系的同時,也要發展HR夥伴的能力,透過賦能、內化和轉訓,協助組織內部形成一套獨特的培養體系,建立人才培養生態,成就長期可持續的培養力量。


變革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,也不是一群人的事,而是整個組織共同要面對的挑戰與機遇—需要高階領導者具備在迷霧中前進的「判斷力」、中階領導者具備穩住舵手及全船同伴的策略「判斷力」、以及全體員工將個人命運和組織命運綁在一起後,不破不立的「判斷力」。

 

 *本文為DDI原創文章,轉載請標註出處

訂閱我們的電子報,掌握最新的領導力洞察

訂閱

推薦資源更多

掃描QR Code
加入DDI Line官方好友

如何幫助您?請致電